找到相关内容3332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宗教改革:慧能禅学的深层结构及意义

    二元论和修证次弟论为基础的。慧能的三皈依叫自皈依,皈依自性之宝。《坛经·忏悔品》中,慧能引导修行者“皈依自性三宝佛者,觉也法者,正也僧者,净也。自心皈依觉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能离财色,名两足尊。自心...

    刘孟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460688143.html
  • 安康地区高僧大德

    不中。”祖云:“还假修证也无?”师云:“修证即不无,污染即不得。”祖云:“祗此不污染,是诸佛之护念,汝即如是,吾亦如是。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谶⑥汝曰:‘震旦虽阔无别路,要假儿孙脚下行。金鸡解衔一粒粟,...

    李厚之 张会鉴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483988734.html
  •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(2)

    修行法一卷。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、金刚手光明灌顶经仪轨二般同卷。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、一字佛顶轮王念诵仪轨二般同卷。仁王护国般若道场念诵仪轨一卷。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一卷。佛说如意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495988761.html
  • 有关生死之超常现象的科学解释及佛法解释

    看来不离意识计度分别,只属主观的推测;而佛法的真如、法界,出于佛菩萨的修证经验,虽然也有所表述,而其究竟终归是不可言说。   以佛法解释“再生”等心灵现象   对心灵现象的探索研究,早就起步于古代...

    陈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4589269.html
  • 研律指南──印顺法师对《律藏》集成的探究

      研律指南──印顺法师对《律藏》集成的探究   释清德   一 前言   释尊的成正觉,转法轮,只是“法”的现证与开示。释尊是出家的,说法化导人类,就有随佛出家的;人多了不能没有组织,“依法摄僧”而成立的僧制,不只是有关于身心的修证,主要是团体的制度;这些法制称为“律”,梵语vinaya,音译为“毗尼”、“毗奈耶”。毗尼是依于法而流出的规制,等到僧伽日渐发展,终于形成与法相对的...

    清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3889830.html
  • 人间佛教,薪火相传

    佛教的批判   基于这一大乘思想的基本立场,他对中国佛教当然会有所批判。他的批判,摘要有三:一、理论的特色是“至圆”;二、方法的特色是“至简”;三、修证的特色是“至顿”。这其中,“至顿”的思想特别与“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189873.html
  • 安康高僧大德

    祖云:“还假修证也无?”师云:“修证即不无,污染即不得。”祖云:“祗此不污染,是诸佛之护念,汝即如是,吾亦如是。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谶⑥汝曰:‘震旦虽阔无别路,要假儿孙脚下行。金鸡解衔一粒粟,供养什邡...

    李厚之 张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51390322.html
  • 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

    迦叶摩腾共法兰译,《大正新修大藏经》,第十七册。   15.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》,唐 般剌蜜帝译,《大正新修大藏经》,第十九册。   16.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,姚秦 ...

    罗元庸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04490700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引导众生依菩萨法而入佛乘。   印顺导师准此经偈而言,佛陀表象上是说三乘,其实还是在“教菩萨法”。因为声闻与缘觉的修证,是适应众生,而作为引入佛道方便的。《法华经》中的“穷子喻”、“火宅喻”、“...证境;不定种姓有多种无漏种子,虽可随缘修证二乘圣果,但也未始不可回小入大;无性种姓由于欠缺三乘无漏种子,无论如何不能发生无漏功德,证入圣果。   要言之,瑜伽行派既然主张众生有五种种姓的差异,也就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唐代寒山体的内涵、形成原因及后代接受

    诗偈,而有的禅师甚至仅仅凭借一首诗偈而留名禅史。这些诗偈大都发自禅者的内心,是他们修证的体会和禅悦的表露,使用了生动的口语和活泼的形式,体现了多样化的个性色彩和层出不穷的创造精神。”[16]从初唐王梵志...

    罗时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991545.html